“源頭有活水,基層天地寬。只有真正了解群眾、民生,才能寫出好新聞。”這是我在從事新聞行業前,老師對我說過的話。雖然很多年過去了,但這一字一句依然清晰地在腦海中浮現,甚至像涓涓細流,浸潤在心里。
近兩年,由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指導,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主辦的科學健身指導走基層項目廣泛開展,該活動深入基層、深入一線,以豐富的體育服務供給,讓群眾走出“小家”、融入了體育“大家”。每當采訪這個系列活動都會讓我有種感受:曾經老師說過的話非常準確,只有在基層中才能挖掘出好新聞。參與科學健身指導走基層活動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全民健身是融入人們日常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體育也好,健身也好,不僅是一種概念性的自發性活動,更需要科學性、系統性、長期性的計劃與安排。
不久前,在一次采訪中,有位年過七旬的老爺爺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開心地告訴我,第一次見到國民體質監測大篷車、AI國民體質鍛煉標準測試儀器,這些先進的設備放進村社,放到群眾身邊,讓我們老百姓親身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增強群眾的健身意識,對于推廣科學健身的方法,發揮體育場地設施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作用,可謂是一舉多得。當然,“收獲健康、有意義,很喜歡這樣的活動,能幫助我們科學健身”是我在親身參與活動中聽到過最多的話。
群眾有需求,行政部門就應該著重發力。在推進全民健身走深走實的今天,各地體育部門把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學健身指導走基層更是結合當地的特點,每次活動都會推出各具特色的群眾體育項目。記者的工作當然是親身體驗發現其中鮮活的亮點,歸納總結加以宣傳報道。深入參與了推進科學健身指導走基層這項活動,讓我的腳步和群眾走得更近,讓我的身心更接地氣,也讓我的新聞更貼近民生。
我經常思考,作為一名體育記者,圍著基層轉,積極反映基層體育火熱的奮進場面,再利用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和經驗做法,把它傳播和推廣出去,這是記者的職責所在。而只有腳踩在基層鄉土上時,才能真正從泥土的縫隙中擠出這百味的體育“煙火氣”。
(記者 軋學超)